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文教授,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他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和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身育人事业、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他躬耕教坛,默默奉献,在平凡中用爱心和责任创造了感动;他教书育人,无怨无悔,在奉献中用真情和智慧书写着辉煌。他大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劳模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教育,坚持以新思想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着力用劳模精神点亮学生美丽心灵,打造上海市乃至全国劳模文化育人高地和品牌,形成广泛社会影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人民网、中国网、解放报、文汇报等广泛报道。为此,他连续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思政课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阳光学者、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模范佳侣以及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2次)、上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示范项目等多项市级以上荣誉和奖项。
躬耕教坛,做新时代劳模文化的忠实传播者
刘文同志聚焦劳模文化育人,注重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从教材、课程、师资三方面着手,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理论第一课堂,通过生动鲜活的劳模故事和人物叙事,“浅入深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平凡岗位上成就卓越的人生大道理;融入实践第二课堂,组织劳模进班级,举办劳模大讲堂,开展采访劳模、体验劳模、师从劳模等“学劳模,做工匠”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劳模、了解劳模、感悟劳模;融入网络第三课堂,实现理论教学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网络育人第三课堂良性互动,形成“教师研究劳模、教材诠释劳模、教学展示劳模、实践走向劳模”的育人模式。
刘文同志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结合劳模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契合点,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抓住学生注意力、关注点,在教学中结合现实问题把课程中的思想点、原理点,讲深、讲透、讲明白,努力把思政课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理论的说服力;坚持以引领学生,而不是迎合学生为出发点,注重向学生讲解理论背后的哲学内涵、注意及时更新教学案例、还原课本所讲述的理论发生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化;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着眼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思想状况,把“社会”引入课堂,回答学生的疑惑,有的放矢地讲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倾注爱心,做劳模文化育人的积极推动者
刘文同志积极探索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注重以劳模典型、劳模故事和劳模精神为主题,推动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承办上海市劳模精神进校园启动仪式以及高校劳模文化育人推进会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第三届年会,召开“劳模精神与新时代同行”上海市劳模座谈会,组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毕业生专题思政课和优秀毕业生与劳模结对拜师活动,形成“教师研究劳模、教材诠释劳模、教学展示劳模、实践走向劳模、学生口述劳模”的劳模育人体系和特色,获上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项目和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试点项目。
刘文同志主持完成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试点项目“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筹建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劳模学院,发起成立中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担任秘书长,承担上海高校智库品牌项目(劳模文化育人系列论坛),开发劳模文化资源库和《工匠中国》课程(上海高校中国系列重点课程),开展上海劳模口述史料调查,编撰出版《走进劳模——在平凡岗位上成就卓越的奥秘》《工匠中国》《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两卷),建设“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上海市劳模文化育人示范基地、上海市劳模育人实践基地、上海市劳模文化育人和劳动教育共享示范基地以及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基地(大庆),推动成立劳模讲师团,打造“劳模大讲堂”育人品牌,开展 “走近劳模”体验实践和“学劳模、做工匠”师从劳模活动,探索以劳动精神为核心的劳动教育途径,形成“双教材(思政课统编教材与劳模育人特色教材)、双课程(思政课必修课程与劳模文化育人辅助课程)、双基地(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双师资(思政课教师与劳模讲师)、双结对(优秀学生拜师与劳模结对)”劳模文化育人体系。2018年,“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劳模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实践”获教育部第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情系教学,做实践教学改革的坚定践行者
刘文同志情系思政课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要求,重点围绕“一体、两翼、三个课堂互动”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主体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化教学。“两翼”:聚焦劳模文化,培育工匠精神,重点开设《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校本课程和《工匠中国》思政选修特色课程。“三个课堂”:探索理论教学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网络实践第三课堂互动的思政课多元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大力推进思政课主体必修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教材、教学、教师三大关键要素,注重课堂教学、网络运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模块化教学,将劳模精神融入各门课程。
二是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教育,开发《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校本课程。利用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劳模育人基地,开展现场情景教学。领衔打造《工匠中国》思政选修特色课程,聚焦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阐释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有课堂讨论式的教学,也有引入“工匠导师”访谈式、互动式的现身说法,还有到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悟性,增强课堂效果,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工匠中国》课程获上海高校“中国系列”重点示范课程,建成全国高校共享网络课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媒体予以报道。
三是探索思政课堂实践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网络实践育人有效途径和活动形式,建设“互联网+思政课”平台,开展思政课微课程、微视频教学改革,形成“课堂实践全员化、社会实践立体化、网络实践同步化”的思政课多元实践教学模式,以及“三基于”(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四结合”(把教师为主引导、问题任务驱动、团队组织形式、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五环节”(学—问—思—辨—行)的实践教学方法,突破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瓶颈问题,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学思结合、知行转化”的难题,实现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相统一,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实践教学改革”获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项目。
刘文同志任劳任怨,苦干实干,从不为“浮名”诱,从不为“实利”所累。他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一心扑在事业上,甘当教苑的老黄牛,成为教师学习的楷模,师德弘扬的典范。